績溪縣是位于安徽省南部、黃山東麓的山區縣,隸屬宣城市,縣域面積1126平方公里, 轄11個鄉鎮81個村(社區),人口17.2萬人。
績溪因水而得名,據縣志記載,“縣北有乳溪與徽溪相去一里并流,離而復合,有如績焉,故名績溪”??兿L光秀麗,歷史久遠,人文璀璨,文化底蘊極為厚重,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,被譽為和諧之源、文化名城、名人故里、徽菜之鄉。
一、自然地理
績溪位于北緯29°57\"-30°20\",東經118°20\"-118°55\",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,四季分明,光照適宜,年均氣溫15.99℃,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??兿竭B皖浙、水分南北,是黃山山脈與天目山山脈的結合帶,長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,新安江、青弋江、水陽江的源頭。這里有山皆奇,無水不秀,人與自然和諧相處,森林覆蓋率達78.3%,境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6座,其中大鄣山主峰清涼峰海拔1787.4米,為華東地區第二高峰,鄣山大峽谷中突兀巍峨的百丈巖、惟妙惟肖的偉人頭像,徽杭古道上的江南第一關,佛教勝地小九華,以及古華陽十景等秀麗景色,歷來為世人矚目并歌詠詩贊??兿镔Y源極為豐富和多樣,現有種子植物120科1000余種,其中屬國保植物30余種;陸棲脊椎動物135種,其中屬國保動物13種。
二、歷史人文
績溪漢代稱華陽鎮,南朝梁大同元年(535年)設良(梁)安縣,唐朝永泰二年(766年)置績溪縣??兿枪判掳?、古歙州、古徽州的重要組成部分,唐至宋代屬歙州,宋宣和三年(公元1121年)因績溪有“徽嶺、徽溪、大徽村”,改“歙州為徽州” ( “徽,善也”《爾雅·釋詁》,“績、功也”《爾雅》),清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建安徽省時,取安慶、徽州二府首字為省名,可以說績溪是名副其實的“安徽之源”。1949年4月30日績溪縣解放,改屬徽州專區,1988年1月劃入宣城地區,2001年1月屬宣城市。
績溪文化積淀厚重,擁有豐饒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,各種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耀若群星,遍布徽嶺南北。據統計,境內現有文化遺存三百余處,其中祠堂一百三十余幢,徽派古民居、古道、亭廟、古水口、古橋隨處可見,共有國保、省保、縣保文物53處。有“木雕藝術殿堂”美譽的龍川胡氏宗祠,早在1998年就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宗祠內極富盛名的隔扇門裙板木雕荷花圖,寓意“和諧”、“和美”、“和順”、“和鳴”,處處體現出以“和”為貴的傳統儒家思想,是徽文化思想的經典之作,被譽為和諧之源。始建于宋代的績溪文廟是皖南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好的孔廟,占地面積1439平方米;明倫堂考棚始建于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為國內目前留存為數不多的考棚之一;周氏宗祠始建于明代,占地面積1156平方米,整體建筑保存完好,宗祠內陳列有大量的徽派石雕、木雕、磚雕文物精品,現已整修為績溪縣三雕博物館,免費對外開放?;瘴幕锏姆俏镔|文化遺產多出自績溪,胡開文墨莊所制“地球墨”,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;由績溪民間鄉土菜肴演變形成的徽菜,躋身于中華八大菜系;原生態的徽劇徽調和極具鄉土文化氣息的“賽瓊碗”、秋千臺閣等徽風民俗,歷史悠久,自然淳和,至今仍在民間流傳。
正因為徽文化的長期熏陶,績溪自古就有“邑小士多、代有聞人”的美譽,涌現出一批在社會歷史進程中頗具影響力的著名人物,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諸多領域縱橫馳騁,各領風騷,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。如明朝抗倭名臣、兵部尚書胡宗憲,清朝一代巨賈、紅頂商人胡雪巖,徽墨制作大師胡天注,著名茶商胡炳衡;近代著名學者、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,中國第一位女農學家曹誠英;現代有國家領導人胡錦濤,兩院院士洪德元、章基嘉、鞠躬、方榮祥等。
三、經濟社會發展
(一)堅持生態優先,綠色本底全面夯實。深入踐行“兩山”理念,成功創成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、申報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,生態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。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,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扎實整改,排污許可制全面實行。河長制推深做實,完成揚之河、翬溪河環境綜合整治,成功創成揚之河省級幸福河湖示范段。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深入推進,“五大森林行動”深化拓展,林權確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試點通過驗收,森林碳匯本底調查和碳儲量完成評估,全國首例碳匯本底計量成果線上發布,兩山林業投資公司成立運營,“林下經濟信用圈”建設在全市率先開展,創成省級森林城鎮1個、森林村莊2個,市級林業產業示范基地2個、森林觀光示范點2個,家朋鄉獲評省避暑旅游休閑目的地。生態治理修復加快推進,21座廢棄礦山完成生態修復,1000畝山核桃林地完成生態治理。生態美超市常態化運營,生活垃圾實現“零填埋”“全焚燒”,瀛洲鎮獲評全省村莊清潔行動成績突出鄉鎮。綠色儲能基地加快建設,績溪抽水蓄能電站全面運行,家朋電站可研勘探順利推進,上莊電站完成初步選址。揚溪源水庫下閘蓄水。成功舉辦“三農”領域成果展,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通過評估,金山時雨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,新增“兩品一標”認證產品5個,創成省級十大皖藥產業示范基地1個,綠色農產品網絡交易額達到14億元。
(二)堅持工業增效,產業生態優化提升。聚焦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,富凱特材成功認定國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立興新材料入選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,碧橙網絡獲評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。產業集群加快形成,出臺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,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推進,評選表彰“十強”“五快”“五新”企業。工業企業畝均效益完成年度評價,規上工業企業入庫稅收增長10.1%。璨坤集團機械智造產業園加快推進,小山醫療健康產業園主體工程完工,新增標準化廠房10萬平方米。產業轉型加快推進,12戶企業申報入規,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戶,技改項目入庫21個,成功申報省級工業精品2個、科技項目4個,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5家,預計新開工制造業投資增長30%,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%左右,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8%以上。向陽紙業技改項目加快推進,捷云新材料實現省專精特新股權掛牌。數字賦能加快突破,5G+工業互聯網加快推廣,電商企業5G場景加快運用,小小科技數字化車間獲省認定,富凱特材“5G+智慧工廠”項目加快推進,黃山恒久鏈傳動等5G+數字化車間啟動建設,凡農科技網銷智造基地全面投產,杭績數字經濟產業園一期投入使用,聚尚仁合數字化品牌生態中心、森瀾傳媒電商直播基地建成運營。
(三)堅持文化賦能,傳統優勢加快重塑。突出文化保護傳承利用,入選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、中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,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,文化軟實力加快轉化為發展硬實力。第三屆長三角城市非遺特展成功舉辦,“賽瓊碗”入選長三角民俗旅游產品,4個項目進入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?!笆l百碗、千店萬廚”工程加快推進,“績品”徽菜原材料公用品牌、20套徽菜團體標準發布使用,“皖美好味道”十大傳統名徽菜、十大新徽菜、十大名點名小吃、十佳徽菜館、十佳金徽廚評選授牌,上?!盎赵芬继枴睊炫七\營,7道菜肴入選首批游安徽“不得不吃”特色美食,上莊村創成全省首批特色美食村。積極融入“大黃山”(皖南)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設,東部旅游片區、S346-華陽段美麗公路等項目加快推進,嶺北片區古村落聯網路啟動建設,鄣山景區道路改造完成,若茵民宿建成營業,云棲山院入選省“十佳落地項目”儲備項目、徽杭古道入選省“十佳謀劃項目”,績溪糸巷申報省夜間消費品牌。鄉村旅游“421”行動啟動實施,5個精品示范景區村莊完成創建,發布精品(美食)旅游線路3條,新增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28個,入選中國傳統村落5個,梧川村獲評省級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鎮。
(四)堅持創新驅動,動力活力持續釋放。強化創新第一動力,“拿地即開工”五證同發率先推行,國有企業實現集團化重組,要素驅動加快轉化為創新驅動為主。區域合作加快推進,協同建設新安江-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,宣績鐵路控制性工程周灣隧道順利貫通,通用機場完成可研編制,荊州至臨安昌化省際公交開通運營。進出口總額突破2億美元,增長40%。堅持招大引強,與中鐵文旅、皖能集團等大企業開展戰略合作,匯港科技產業園一期竣工,蕭山產業園投入運營,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、績投機械產業園等項目加快建設,全年新簽約項目34個,總投資137.48億元,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省外資金64.9億元,新開工項目19個,新竣工項目8個,新投產項目9個。重點改革縱深推進,探索開展“小田變大田”、農業標準地改革試點,找回“流失”耕地595畝,糧食安全底線守緊守牢。叢山村獲評首批省級“三變”改革典型示范村。房屋征遷補償安置、項目要素保障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、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征收、“評定分離”招標試點等改革有序推進?!白钕纫还铩闭辗掌脚_加快建設,“窗口無否決權”、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向縱深推進,新開辦企業440戶。經開區承載力進一步提升,與臨安青山湖科技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障山路延伸段、祥云路與睿陽路連接線開工建設,清理盤活企業15家、低效用地350畝。出臺“聚才行動”十條措施,人才公寓等服務配套設施項目加快建設,引進各類人才1912人。
(五)堅持人民至上,民生福祉日益增進。2022年10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。社會事業穩步提升,“三公里”就業圈社區全覆蓋,發放創業貼息擔保貸款3738萬元。城鄉教育布局持續優化,“雙減”工作落地落實,智慧學校達標提升項目啟動實施,徽廚技師學院新校區一期建成。安徽師范大學托管幫扶績溪中學,校長團隊即將進駐。建成公辦幼兒園2所,新增“民轉公”幼兒園1所,創成“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”??h醫院基礎設施提升改造一期工程完成建設,平和康復醫院、福利中心三期完成主體工程,設立全市首家公立醫院托育點,創成安徽省衛生鄉鎮4個。網格化防返貧監測幫扶常態化開展,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3.8%?!敖⑺募壘W格、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”做法被國家醫保局推廣。智協康復中心成立運營。城區新居民等群體安居工程全面實施。嚴密防范各類風險隱患,嚴厲打擊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,社會治理全面加強。嚴守安全生產底線,壓實風險防控責任,食品藥品安全專項行動、自建房安全隱患排查深入開展,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,鳳靈社區創成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。退役軍人服務體系不斷完善,蟬聯省雙擁模范縣“五連冠”,獲評第三輪“全國重點軍供站”。在全省率先推行媒體融合“多心合一”。工會、婦女兒童、青年、紅十字、科普、關心下一代等事業協同發展,審計、外事、供銷、人防、檔案、地方志、中醫藥、機關事務等工作取得新成效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政務微信
政務微博